新闻资讯 分类>>

金丝楠木的历史文化价值(二)

2023-12-02
浏览:
返回列表

唐宋时期,随着唐宋时期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南移,楠木也被更多的史书所记录。宋祁在《益部方物略记》中写道,“蜀地宜者生,童童若幢盖”,当时已经有种植金丝楠,“枝叶不相凝,茂叶美阴,人多植之”。不过这一阶段的金丝楠木分布呈现已逐步缩小,北界已经向南退至秦岭、淮河一线以南。主要分布地域在五溪蛮之地,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。据史料记载,楠木在南方广泛分布,在唐宋时期社会经济较发达,十分流行使用楠木制造船只等。

元代,据有限的史料记载,虽然元代历经的时间不长,但也建有楠木殿,比如《元史》记元泰定元年(1324年)七月“作楠木殿”;陶宗仪在《辍耕录》中有“文德殿”的相关记载,“又曰楠木殿,皆楠木为之”。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了,在各个朝代、各种民族都青睐金丝楠木。

金丝楠成年期.jpg


明清时期,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之中对明清时期的楠木分布状况有相关文字记载,我们分析可以得出,原本楠木较多生长在四川盆地、云贵高原、东南丘陵等地,《本草纲目》也指出:“楠生南方,而蜀黔诸山尤多。”另外《明一统志》和《图书编》也可以作为佐证,书中记载当时四川的马湖府泸州、贵州的遵义、铜仁府和平茶洞长官司土产有楠木,即今川南、黔北和黔东地区。只是发展到后期,东南丘陵等地的金丝楠木林趋于消亡,其分布区域龟缩在横断山脉东北端山区,即邛崃山、小凉山和大娄山及其附近的小小弯月形地带。

据嘉庆《四川通志》之《木政》一卷的记载,当时楠木采办地是在四川古蔺、西昌、涪陵、奉节、纳溪、重庆、成都、崇庆、眉州、马湖、雅安、洪雅、犍为、丹陵、井研、广元、宜宾、云南的永善、镇雄、乌蒙、贵州的遵义、仁怀、镇安、绥阳、桐梓等地。根据清朝后期楠木的采办地区,可以大致推测出当时楠木的成林分布区。

关于明清时期的楠木砍伐活动,主要发生在金沙江下游区,留存着两处珍贵的历史记录,位于现今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乡界牌村柏杨社方碑湾,这两处摩崖题刻都是明代的,属于自右至左直书,其一直书七行,“大明国洪武八年乙卯十一月戊子上旬三日,宜宾县官部领夷人夫一百八十名,砍剁宫阙香楠木一百四十根,费银九百三十万两”,可见明洪武八年,即公元1375年,对金丝楠木的砍伐记录;其二是直书五行,“大明国永乐五年丁亥四月丙午日,叙州府宜宾县官主薄陈典吏可等部领人夫八百名,拖运宫殿楠木四百根”,这一段记录的是明永乐五年,即公元1407年拖运楠木用作备料,以修建宫殿。

到了明清时期,楠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树种,当时的学者对金丝楠木种类也做过粗略的划分,比如明末清初大学者谷应泰所著的《博物要览》,将楠木分为三种,即香楠、水楠、金丝楠,并逐一进行了简单描述,香楠是木微紫而带有清香,纹理漂亮;水楠是木质较软;而金丝楠则木纹千姿百态,金丝缕缕。书中详细描述了流光溢彩的金丝楠,“其木质细腻,淡雅纯美,千年不腐,万年不坏,可谓天才地宝,造化所钟”“则历时空迁变尤显其温润,经岁月淘洗益见其沉凝,以其木之性而有金玉之姿,堪为楠木中之上品”。关于阴沉金丝楠木,当时也已经出现了明确记载,比如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所著写的《新齐谐》中,描述了阴沉木的成因,“相传阴沉木为开辟以前之树,沉沙浪中,过天地翻覆劫数,重出世上,以故再入土中,万年不坏”,而描述其特征是“色深绿,纹如织锦。置一片于地,百步以外,蝇纳不飞”,从这些特征都可以看出是阴沉金丝楠木。从这些典籍记载中可以看出,人们对于金丝楠的喜爱可谓日久弥新。


搜索